为什么叫宽窄巷?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成功平定准噶尔之乱后,朝廷选派了超过一千名士兵驻守成都,并在原有少城的基础上扩建了满城,这里主要居住着满蒙八旗的官兵,随着满清王朝逐渐衰落,满城不再作为禁区存在,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这也吸引了一些外国商人前来开设典当铺,收购了大量旗人后裔的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城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居民格局,包括旗人后裔、达官贵人以及普通市民等共同居住于此。
当时的宽巷被称为兴仁胡同,窄巷则称为太平胡同,而井巷则名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清朝总督赵尔丰放弃了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此后,一些达官贵人选择在满城地区建造大厦和住宅,这里还吸引了诸多重要人物,如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蒋介石也曾到访此地。
民国初年,城市管理者为了方便管理,将传统的“胡同”统一更名为“巷子”,到了1948年,在一次城市调查中,工作人员根据巷子的宽度和特色进行了命名,较宽的巷子被标记为“宽巷子”,较窄的则为“窄巷子”,而有井的巷子则被称为“井巷子”,这些古巷及其周围的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与保护,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成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并不涉及任何涉政问题,主要描述了清朝至民国时期成都满城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居民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