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为何逐渐消失?
农村红白事从简后,大部分世代相传的民间曲艺人去哪了?转行了吗?
农村红白喜事上的乐队班子,民间叫做吹鼓手,或者简称吹手,他们组成的班子,叫作吹手班子,建国前,民间婚丧嫁娶,大都有吹鼓手班奏乐以哄抬气氛,喜事吹喜调,白事吹哀调,喜事除了吹鼓手,有时候还配上秧歌和杂耍;白事除了吹鼓手,有的还配以哭丧人员。
这一风俗建国初期还流行,但“文化大革命”中被当做旧风俗移掉,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一些老风俗抬头,吹鼓手班子又复活,不过除了吹奏,又加了上歌舞等表演形式。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白喜事从简,这帮民间艺人去哪儿了,转行了吗?现在各地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要求红白喜事从简,这帮人还有市场吗?
这帮民间艺人,大部分并不是世代相传,而是各村各个时代都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因为红白喜事有吹奏的传统,这帮人有市场,是谋生的一种方式,所以才会聚集在一起,从事这一行业,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专业从事这一行业,他们的主要还是务农,只是遇有红白喜事有请的,他们临时聚集,完活后各回各家,照样务农。
这些吹鼓手班,一般4~10人不等,乐器主要是大小唢呐、笙、管、笛、箫和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由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组成一个班子,遇有百姓婚丧嫁娶,前往助兴,借以糊口,比如我们这个县,在建国前后有这样的艺人120人左右,较有名的艺人有好几个,甚至还天成了“黄泥沟的吹手一气鼓”这样的地方性歇后语。
“文化大革命”中,这帮人没有了市场,自然全部在农村务农,因为当时禁止农村人员流动,但他们对民间曲艺的爱好并没有丢,有的业余参加农村的小戏排演,有的组织民间秧歌活动,丰富着农村的文化生活,等到上世纪80年代后农村老风俗逐步抬头,他们又有了表演的市场,民间吹手班子又逐渐复兴,新的“吹手”以民间乐队形式出现,相邻的艺人自行组成,各带器具,有活则聚,无活则散,表演形式也不限于吹打乐,歌曲、杂技及其他表演一应俱全。
而现在,农村白事雇吹手的已经很少,这帮人主要转般婚庆礼仪,因为农村结婚的排场并没有削减,而是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喜庆,现在各个地方都有婚庆公司,而婚庆公司和农村的表演艺人都有联系,遇到需要祝兴的庆典,肯定会及时联系这帮艺人前来祝兴。
农村的传统艺人,多是业余爱好和业余活动,他们的主要在过去仍是务农,而现在和普通的农村人一样,谋生手段更加丰富,不过他们比普通的农村人多出一技之长,多了一样谋生手段,但毕竟需要演出的喜事并不是天天有,所以他们也并不是完全以此为业,没有演奏工作的需要,他们不是转行,而是干他们主要谋生的工作。
这段文字通过反问句的形式,强调了农村传统艺人作为农民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