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是一日三餐饭吗?对三餐的别称又是什么呢
古人也是一日三餐饭吗?对三餐的别称又是什么呢
原始社会,老祖宗们都摘野果子,狩猎野生动物,有没有得食,能食多少,什么时间食都是不固定的,所以那时的人类生活状态可以用饥一顿饱一顿来形容。
进进农耕社会以后,谷物俘获了人类的欢心,成为人类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食饭也法则了起来。甲骨文曾记载商朝时期一日两餐制。那时,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八个时段:旦、大食、大摘、中日、昃(ze)、小食、小摘、夕。依据名字应该能看出来,这些时段是依据人们的作息活动命名的。旦就是晨起时分,而夕就是睡觉的黑夜。大食小食自然就是食饭的时间啦。依据学者分析,大食为早8点左右,小食为下午4点左右。因此,能看出商朝的人们是食两餐的。
依据人类文明的进取,大约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把一天平均划分为十二时辰。其中有两个时辰喊“食时”和“哺时”,分别对应的上午7点到9点和下午的3点到5点。
文邹邹的古人还把一日两餐都起了名字,“朝曰饔yong,夕曰飧sun”。还因此有了成语“饔飧不继”,就是指食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困苦。
先秦时期的一日两餐制,到了唐朝发生了转变。因为唐朝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平时的活动时间拉长了,因此两顿饭隔得太久会饿,所以就在两餐之间加了一顿点心,这就是午饭的雏形。当然,那时得是有条件的充裕阶层才能享受的。
宋朝开始,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华,人们生活更加丰盛多彩,因此对午餐的需求更明显。不仅如此,因为夜经济发达,很多人还可以食夜宵。
到了明清以后,汉族基本普及一日三餐。但是清朝统治者还保留了两餐制。康熙帝曾给大臣的朱批中写道:“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因此,一日几餐跟民族习惯还有些关系呢!
现在宅在家里,为了掌握体重,特殊把家里的三餐改成了两餐,因此,现代社会的一日几餐跟某些特殊要求也是很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