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双缝干涉实验,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除了双缝干涉实验,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滴沥青试验
沥青滴漏是世界上最考研研究者耐性的物理实验之一,它的目的就是向人们证明物质某些性质并非人们看到的那么直观,且需要时间来检验。
某些物质看上去像是固体,但实际上是粘性极高的液体——比如沥青,它在室温环境下流动速度极为缓慢,但终会因重力而滴落。目前这项实验仍在继续,并可能持续下去。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自1944年7月11日开始了这个实验,直到2013年7月11日他们才第一次拍到了沥青滴落的情况。
但其实个人觉得,如果要了解沥青的这个性质不一定非要在室温下等100年,只需要把沥青稍微加热就好了。不过科学家们就是这么轴。👍
希格斯玻色子质量估算试验
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2015年发布了一篇论文,对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做出了到发文为止最精确的估算,论文标题为《借助ATLAS及CMS试验在7和8万亿电子伏特pp碰撞下共同测算希格斯玻色子质量》,联合署名作者合计5154名,这创下了论文署名最多的纪录。
该论文篇幅有33页,但只有9页内容与真正的科学研究有关,剩余24页全是刊载的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的名称(明显是浪费纸😂)。 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拥有如此多数量的参与者,试验才能估算出迄今为止最为准确的希格斯玻色子质量——误差仅有0.25%,科学家们为什么这么自信呢?这5000多人要是都算错了呢?
10万人参与提供随机变量的贝尔测试
欧洲一项大型物理实验发动了全球十万名游戏玩家利用他们游戏的事件来生成随机数序列,从而为"贝尔测试”提供真随机参数。
”隐变量”是量子理论当中提出来的一个假设,用以解释量子的“定域性违背”相关的诸多现象,这其中就包含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但这个假设一直得不到合理的逻辑解释,让科学家们非常头痛。而“贝尔测试”就是用以证明,在无需引入隐变量的情况下,量子的非定域性仍然可以确立的这么一个测试。但“贝尔测试”存在一个“自由选择”漏洞。虽然研究人员看似自由地选择实验的各种设置,但是有可能隐变量的影响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中(影响了量子态的决定)。通常研究者会用随机数生成器来进行测量设置,但是严谨的物理学家仍觉得这还不够“随机”,因为随机生成器的设计仍有可能受到隐变量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打算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大量的人为事件当中,获取真正的不关联的随机因子。
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大贝尔实验协作项目的科学家摩根·米切尔及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约十万名测试者,让他们通过一个网页游戏“大贝尔探索”来生成大量足够随机的随机数序列。测试者需要做的是生成不可预测的包含0和1的数列,不断挑战更高难度。截至2016年11月30日,游戏玩家的随机性数据流在12个小时内以每秒逾1kb速率传送给研究团队,团队利用纠缠光子、原子系统和超导装置等设备,执行了13个贝尔测试和其他定域实在性测试。大部分测试发现了统计上明显的定域实在性违背情况,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符合量子理论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