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医?你如何认识认知中医?_中医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何为中医?你如何认识认知中医?
在没有白天的黑夜里,有一点光亮就能照明;在肩扛担挑的日月里,牛车马车就是行宫。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故步自封,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拥抱科学认知,才会有出路。中医一点也不例外!
一、中医名称及简史
中医通常是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国内叫中医,日韩以及部分其他地区称汉医。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保健的一门传统学科。
中医这个名词,是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
汉代以后,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精通外科手术,以麻沸散“五禽戏”闻名;
唐代时期,孙思邈收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辨证治疗,成为名副其实的“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南北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统一了中国针灸典籍---《图经》。
金元以后,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经方派中医。明朝后期成书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清朝末年,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近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医药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
上世纪90年代起,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出现创新和革命。中医新哲学观诞生,从而有了“整体观、辨证观、以及相似观-分形论”等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11》。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模块将六百多种中医疾病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二、中医理论及其争论
综述中医理论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两千多年前的中医专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自从清朝西方医学(特指现代医学)传入之后,中医学理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指责、质疑和抨击。中医学一直在争论中,艰难的行进着。
中医学的拥趸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是一套区别于科学理论体系之外的真正学说;
中医学的反对者认为,中医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缺乏科学认知,缺乏逻辑关系,理论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总结与概括
中医,作为一个学说和实践,存在了几千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真的不假。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入,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真的需要改变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对此,中医人非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可。
在没有白天的黑夜里,有一点光亮就能照明;在肩扛担挑的日月里,牛车马车就是行宫。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故步自封,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
拥抱科学认知,才会有出路。中医一点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