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教学
教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教学
正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科技感十足。比如在论坛开幕式短片中出现的虚拟主持人,她不但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类主持人的语音语态,还能够实时转换语言,像老师一样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现场观众友好交流。
5月17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主持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教师”主题论坛被与会者早早挤满。
有关教师职业是否会被取代的讨论近年来热度不减。技术和教师如何完美结合,如何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作用,也成为此次大会的一个焦点。
保障教师的自主性,不能被AI牵着鼻子走
“人工智能在采用多种模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方面效果明显。”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穆特卢·丘库罗瓦(Mutlu Cukurova)认为,和传统模式相比,人工智能能够很快判断出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但是,是否采用这种复杂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最终的决定权在于教师。
据了解,欧盟专门启动了一个项目来处理教师、技术开发者和其他机构的金三角关系,教师采用合作的方式使人类智慧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但前提是教师自愿接受这种方式,而不是被动地采用人工智能手段。
人工智能只是教师使用的一种工具,能带来发展动力但不能取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能力来选择工具,不能对每名学生采取同样的人工智能手段;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选择的自由度,而不能被AI(人工智能)牵着鼻子走。
智能化教学情境下,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人工智能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可以因材施教。根据此次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透露的数据,在智能化教学的试点中,学生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已经大约减少了50分钟,错题的解决率从原来的45%提高到了80%,也就是说,做作业时间减少了,但知识掌握的效率却提高了,学生们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正好去发展自己的特长。
智能化教学情境下,教师将面临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既要实现人机协同,提供个性化、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教学,又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后者更加重要。
“只有当教师真正关注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用尽量少的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说。
教师与人工智能交互产生新空间,学生成探究者发现者合作者
“教师与辅助教学智能机器交互产生新的空间。”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的发言引起了会场听众的共鸣。
按照对吴朝晖描述内容的理解,这种新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
一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交互产生的新空间。受教育者的任务单式的学习、团队项目式的学习、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等都能变得更加便捷。
二是教师与辅助教学智能机器交互产生的新空间。在这种空间范畴下,除了师生关系外,还存在教师与辅助教学智能机器的关系;辅助教学智能机器将部分扮演以往教师的角色,如承担自动出题与批阅、学习障碍诊断与及时反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等功能。
三是学生利用辅助学习智能机器交互产生的新空间。在未来,学生除了与教师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外,更多的情况是与辅助学习智能机器共同学习、相互提高,如学生将在智能学习伴侣、个性化智能教学机器的陪伴下完成自主学习。
往深里想,人工智能的教育将由学生、教师、智能机器共同参与,其中,学生是探究者、发现者、合作者,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组织者,智能机器在物理世界、虚拟信息世界并存,而且将长期存在。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5月18日 01版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为教师所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观察之二
作者:黄蔚 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