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关系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征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特征和里程碑式的事件。
早期萌芽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公共关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到西方理念的影响,一些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始尝试借鉴西方的公关策略,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公共关系并未得到广泛理解和使用。
恢复重建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企业开始接触并学习现代公共关系理念,这一时期,公共关系被正式引进教诲体系,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专业人才开始培植,企业也开始注重塑造品牌形象,公关活动日益频繁。
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关系行业步进黄金期,企业对公关的需求激增,公关咨询公司大量涌现,公关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公众参与度提高,对企业的公关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个阶段的特征:
1、萌芽阶段:初步接触,尝试运用西方公关方法。
2、恢复重建阶段:教诲普及,专业人才培植,企业开始重视公关。
3、快速发展阶段:行业壮大,创新活跃,互联网影响深远。
至于现代人力资源治理的发展阶段,可以参考以下描述:
人事治理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以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为基础,强调效率和制度化,关注员工的生产率和行为规范。
人力资源治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
1、人本理论形成:德鲁克等人提出人力资源概念,麦格雷戈的X-Y理论和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等为人性化治理打下基础。
2、实践阶段:人力资源治理理论逐渐成熟,企业开始实施全面的人力资源治理,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
3、知识治理时代:21世纪,知识经济崛起,企业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培植与治理,知识治理成为核心竞争力。
关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它指的是影响员工称心度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如工作成就感、认可度、责任感)和保健因素(如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公司政策),前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后者则有助于消除不满,保持基本的工作称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