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就是这样,当别人不是自己心中勾画的样子时,为什么马上就失落了?
文本摘要:标题为"人性与失落感的关系"。文本提到,当人们期望他人如他们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行动和思考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沮丧。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或者期望对他人产生了影响,使我们无法接受现实。这表明,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有个古话这样说,我们应当“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但是这很难达成理想,在日常情况下更是不可能实现,大家都很饿,却只有一个馒头吃,怎么分?是不是每个人都想多分点,别人少吃点。
人心和人性的问题,大多存在于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有人说,我们应当看人长处,记人好处,这也是一种美好愿望,有一句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着不同的思想,这是允许的事。
俗语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近来突然感慨在100个人中,至少有30个人基本是自私自利,有30个人是“时好时坏”,有30个人基本保持中性,顶多有10个人是趋向真诚友好的(这个比例数,大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呵呵),随着经历增多,我越来越感到人心是复杂的,是不能追问的,追问人心是一种罪,心理医生最多也是就事论事;人性也是变化的,只有孟子和荀子敢提出人性善恶论,至今认可度都不尽相同,窃以为,人性是随着身份、地位、层次等不同而不同。
我们应该清楚,生活、社会、法律等元素,是一种客观,也是一种宏观,不因为一些个人、小群体等微观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偏移,更不会随个人意志而改变。
我们要调适自己,看清前方,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好或不够好的存在;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无论是否如意,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所发生的现实,避免陷入困惑、迷惑中,更不必有什么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