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院同一时期的学校有哪些?
在古代中国,书院和大学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书院同一时期的重要学校包括东汉时期的孔府、唐代的太学(又称为国子监)、宋代的太学(又称皇都书院)以及明朝的国子监等。这些学校不仅提供了教育机会,还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应天书院,这四大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今天中国高校中,有四大高校与四大书院渊源极深。
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大学之中,“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彰显着岳麓书院的霸气,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学堂,参与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几经曲折,改名为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就在岳麓书院原址办学,湖南大学号称“千年学府”,创建于976年,比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历史还要悠久,岳麓书院至今仍是湖南大学下面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湖南大学将岳麓书院品牌做得有声有色。
郑州大学与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坐落于郑州下辖市登封,因位于嵩山之南,故为嵩阳书院,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五代后周,始建书院,北宋时定名为嵩阳书院,范仲淹、程颐、程颢和司马光等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因此也成为洛学的发源地之一,2009年,郑州大学与嵩阳书院联姻,依托历史学院和文学院等师资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以延续文脉,弘扬国学为目标。
九江学院与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九江市庐山脚下,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始建于南唐时期,南宋时,朱熹重建书院,在此讲学,制定《白鹿洞教规》,传至海内外,影响很大,九江学院成立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举办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之旅,开办暑期国学研习营,九江学院校歌中有这样的描述:“白鹿洞幽,濂溪水长;五柳湖绿,爱莲池香;文脉承千年的学府……”
商丘师范学院与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坐落于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又名睢阳书院,始建于后晋时期,初名睢阳学舍,后更名为南京书院、应天书院等,又升为南京国子监,号称四大书院之首。《宋史》记载:“州郡置学始于此”,明清时期,商丘有范文正公讲院,以纪念范仲淹重振书院,于此讲学,商丘师范学院声称应天书院是其前身,1905年,范文正公讲院更名为归德府中学堂,商丘师范学院将其历史追溯于此,2016年,商丘师范学院成立“应天书院研究中心”。
宋朝时期书院兴起,历史上的书院,是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书院最早现于唐朝书院最初为读书的书楼,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于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性质为官署,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玄宗下诏改东都洛阳“乾元殿”之名为“丽正殿”(又名丽正修书院、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再下诏改“丽正殿”为“集贤殿”(又名集贤殿书院、集贤书院)。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这就为民间或私家藏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唐中叶之后,各地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舍、书屋、书楼、书堂、书院之类的设施涌现,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唐代的书院有多少所?《全唐诗》共提及民间书院14所,另据《唐代民间书院研究》和《唐代官府书院研究》统计,唐代书院见于地方志的有40所,加上官府书院,去掉重复,唐代共有57所书院,其中48所书院可以确定地址,这些书院的分布成点状,散布于今日全国12个省、区、市,书院真正具有学校性质,是在唐末和五代基本形成的,在战乱纷纷的五代,与北方相比,南方相对稳定,因而所建书院更多。
宋朝书院成教育机构宋初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都是因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经此一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获得社会认同。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随着晏殊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及至南宋,作为一种正式学校教育制度的书院,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创立,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朱文公文集》),这段文字是说,五代至北宋(宋初),由于官学未兴,读书士子无处就学读书,于是大批学者自创书院讲学,满足了读书士子就学读书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得到官府褒奖,宋代创建书院711所,分布在今天全国18个省、区、市。
宋代书院分布有三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比唐和五代明显扩大,广西、海南、香港都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几大密集区,江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只有19所书院,仅占全国书院总数的2.7%,文化重心明显南移,南方完全取代中原成为教育与学术中心。
明代书院进入成熟推广期书院的数量在明代出现大增,据统计,明代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远超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总和,分布在今天全国25个省、区、市,其中新建1699所,总体来看,明朝书院分为两类:一是重授课与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它们多被朝廷禁毁,如著名的东林书院,明代书院的分布总体上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读书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这标志着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推广阶段,清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禁锢政策,担心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会撼动统治基础,严格控制书院活动,抑制书院发展,并使之官学化。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政府明令禁止私人创建书院,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政府在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都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新式学校及其制度的引入,光绪皇帝于1901年诏令全国书院一律改为新学堂,中国书院及其制度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