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的师资力量如何?
暨南大学作为中国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曾取得了显著成就。它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使其未能达到一流大学的标准。这些挑战包括教学资源不足、科研创新能力薄弱、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尽管如此,暨南大学始终致力于提升自身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原因是学校主要面向海外和港澳台招生。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暨南大学已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同时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招生,但其在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影响力更大。
暨南大学的由来?
暨南大学是暨南学堂发展而来的。
光绪三十二年,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
经过筹备,校址被选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暨南学堂正式成立。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驻守南京的张勋领着“辫子军”攻进南京城后,曾运来大炮对着暨南学堂,学堂赶紧把学生送到上海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军,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
1917年,战事稍停,11月1日,教育部终于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并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1918年3月1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
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暨南学校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
1927年6月,在赵正平和姜琦之后,郑洪年继任暨南校长,担任暨南学校校长后,郑洪年力主将商科改为商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艺术院五门,将暨南学校扩充为当时唯一的华侨大学,国立暨南大学,从此,暨南大学进入了一段全面发展的时期,暨南大学将原有的商科大学改组为商学院,随后又陆续增设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和法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暨南大学迁到上海公共租界。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为日本军占领,暨南大学又播迁到福建建阳。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暨大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8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表军教字第一号命令,将暨南大学恢复为华侨高级学府,原有文、法、商及理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及交通大学,地理学系并入南京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江大学,暨南大学暂时停办,1950年,暨大仍存在,但无学生。
1958年,在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大力扶持下,暨南大学得以重建,陶铸担任了重建后的第一任校长。
1966年,“文革”开始,暨南大学停止招生,但学校里还有1000多人。
1970年3月5日,广东省革委会正式下发撤销暨南大学的通知。
1978年,暨南大学再度复办,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附:暨南大学介绍】
暨南大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领导,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暨南大学简介:
暨南大学位于广州市,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领导,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暨南大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学校秉承“厚德载物、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特色的人才。
暨南大学拥有多个优良的传统,包括“国学传统”、“华侨传统”和“岭南传统”,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践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暨南大学现有本科专业30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10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领域。
暨南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学校设有多个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丰硕,学校还不断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高质量。
暨南大学是一所以“厚德载物、求实创新”为校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特色的人才的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