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何修订大学?
朱熹认为,《大学》过于强调道德规范和礼仪教诲,缺乏哲学深度。他提出了“经世致用”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实践生活。他修订了《大学》,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应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朱熹将《大学》的章句前后顺序重新调整,形成了所谓的经一章,传十章,意思就是说,经的部分才是《大学》的正式内容,也就是经的部分;剩下的都是对这一部分进行注解的传的部分。
为何要调章句的顺序?
主要是为了与八条目在顺序上形成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实现这种对应关系,朱熹甚至还补充了一段内容,来添补原文中缺少的关于什么叫“格物”的解释。
改动后的结构有何特点?
在整体上,八条目被分为内圣和外王两个部分,内圣部分是针对个人修养的,也就是解决明明德的问题;外王部分,显然是之政治实践,是解决新民问题的。
内圣和外王之间有什么联系?
作为内圣和外王之间的枢纽,就是修身,你既可以说修身是内圣的目标与结果,也可以说是外王的起点与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朱熹注释的《大学》有何意义?
这个结构非常严谨,非常优美,向人们提供了三样东西:
1、理想与目标:具体说就是平天下的结果,叫做“天下平”。
2、实现理想的途径与步骤。
3、实践理想的起点与抓手。
朱熹注释的《大学》实际上是给人们提供可以实现理想社会的执行方案,不仅让这件事变的更加具有可行性了,而且还将这种实践活动,直接落实到了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之上。
朱熹的思想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因为朱熹的理论,使得中国的人们明白了如何通过修身达到平天下的目标,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这种思想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影响到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后世的中国有什么影响?
在后世的中国人中,传递着宋儒的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了中国独有的,非常浓重的家国情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