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特色音乐,探索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南通是江苏省的一个沿海城市,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而闻名。南通的传统音乐形式有“通扬号”、“通州船歌”等,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南通还发展了流行音乐、摇滚乐等多种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
龙舞(海安罗汉龙)
海安罗汉龙又名“丁家龙”,为海安北郊丁姓之家传龙舞,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该龙舞之龙具为11节白色布龙,小巧灵秀,腕龙动作及套路格局中,除有“钻、缠、跳、绕、滚、翻、腾”等动作形态外,更以边舞边叠罗汉的“叠”为特色,故以“罗汉龙”称著。
其圆曲相依的阵图变化多达72种之多,而“叠”的特色更为奇特,在不使用任何器械的情况下,堆出的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宝塔”有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三级宝塔、四级宝塔、翘荷花、送麒麟、盘八仙等48种造型,最高者可及8米以上,足以使观者摄神动魄。
莲花落
莲花落,俗称“落子”、“打莲花”。
是曲艺艺术样式中的说唱文艺。
莲花落的道具是三块竹片,其中两块的顶端装有两根约为两公分左右的竹柱,竹柱上安有一朵莲花和两枚可以上下跳动的铜线;另一块竹片两侧均为锯齿状。
表演时,表演者左手以拇指、食指、中指间捏住两块装在铜线的竹片,前后稍稍错开,可因拇指、食指的上下捏动及手腕的抖动,使竹片前端的铜线因上下跳动而发出沙沙声响,右手则以锯齿形竹片,在左手捏住的两片竹片的两侧括动或敲击,从而敲击出高低强弱、弹跳拍打的乐音,使其沙沙声响不绝于耳,形成节奏明快的节拍。
表演者与此同时念唱韵白词句,或用以抒情、或用以叙事,但每段尾句之后,众均参与齐唱“一么子里鲸、二么子银,三打鲤鲫,五么子鲨来,花开莲花落哎”的衬词衬句。
花鼓(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明末清初以来便流行于海安角斜地区,且影响及如东的浒澪、东台的新街等地。
海安花鼓的舞蹈动作多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发展而来。
“风摆柳”脱胎于春风拂柳的动态;“麻雀移步”则是模拟动物的走步的形象;“颔首摇肩,颤悠相济”、“欲动先出胯,举步微微颤”等典型动作则从当地村姑农妇忙时务农、闲时织网的劳作演化而来,为汉民族花鼓舞中的柔情花鼓。
民歌(通东民歌)
通东民歌是在南通海门东部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
主要流传在海门北部讲通东方言的四甲镇、货隆镇、王浩镇、树勋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和东灶港镇等九个乡镇,流传区域450平方公里,人口41.5万。
通州民歌在演唱风格上,曲调高亢悠长,激越顿挫、富有弹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于劳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号子,有清朗婉转的打麦号子.高亢悠长的车水号子,欢快激越的嫁妆号子,粗犷豪放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渔民号子,铿镪顿挫的搬运号子,以及造曲酿酒、挑担推车、砌房造屋等号子,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曲调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