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黄花什么意思?
明日黄花什么意思?
其实没有"昨日黄花"这个词,都是"明日黄花"的误用!"明日黄花"语出苏东坡的一首诗《九日次韵王巩》中的"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是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苏轼还有首词也提到"明日黄花",《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míng rì huáng huā,释义: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意为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借以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泛指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拓展资料:
①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词条 明日黄花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难兄难弟
现在:处于同样困境或者共患过难的人。
原意:兄弟两个才能品德俱佳,难分高下。
出处:东汉时期的两个堂兄弟,某天闲的蛋疼,为谁的爹更牛叉掐起来,闹腾得不可开交。
他们的祖父看不下去了,大声说:“孙子,别吵吵了,我俩儿子都顶呱呱。一个难(nán)为兄,一个难(nán)为弟。”
掐架都能掐出成语,佩服。
千金小姐
现在:富贵人家的女儿;现也指未婚女性。
出处:春秋时伍子胥逃难,路遇一浣纱女,浣纱女拿食物救济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对别人说你见过我。”浣纱女听后,抱起石头跳了河。伍子胥因此发誓:将来必以千金回报。
后来功成名就的伍子胥,果然把1000斤金投到浣纱女跳水的河里。
人们就把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浣纱女称作“千金小姐”。
勾心斗角
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用尽心机。
原意:指房屋建筑的精巧和交错。
无奸不商
现在:指做生意的商人都是奸诈的。
原意:无“尖”不商。
出处:古代的米贩子卖米,用“升斗”(一种器具)来计量。量好一斗米,银货两讫后,卖家一般会在上面再加点米,这样米就会鼓起一个尖儿,看起来“骚气”又体面。
无非是商家做生意的噱头,让客户受用。这就是原版的,无“尖”不商。跟现在的“5块2,给5块得了!”异曲同工。
谢谢邀请,我知道的有下这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诸葛亮和皮匠没有可比性。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身体的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后来用于形容文理不通的东西。
不见棺材不落泪 ;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要落泪;讹变之后有点莫名其妙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实让人无从解释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四川一带方言中管鞋子叫hai子,因此被讹传。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变成鸡和狗了。
面对这个问题,老王想到了一个,随着时代两次变身,意义也大相径庭的成语。
抚梁易柱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一书。原句: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皇甫谧是即是医生又是文学家,医生里面书写的最多,作家里面病治的最好。就是这么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界和文学界都享有盛名。
《帝王世纪》是一部记述帝王事迹的史书,上自三皇五帝,下到汉魏都有记述。
这句成语讲的是商朝亡国之君,纣王的一则小故事。那时纣王还没有继位,他的老爸帝乙是商王。一天帝乙正在朝堂跟群臣议事,由于宫殿年久失修,一根柱子突然折断。这跟柱子是承重梁,它的折断会造成整个宫殿的坍塌,后果就得像前几日,泉州倒塌的酒店一样,造成大规模的伤亡事件。尤其那个时候,整个商朝的管理层就得一网打尽。
这时候,纣王从座位上蹦了出来,双臂用力抱住了即将折断的柱子。下人们赶紧换上了一个新的柱子,才避免了整个商朝的灭顶之灾。此事之后,帝乙对纣王青眼有家,册封太子,为以后商朝的灭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托梁换柱
到了明朝小说家陈仲琳的笔下,同样的一个故事,可能由于时代和语境的关系这个成语又变成了托梁换柱,不过大概意思还是没有变。原句: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
小说原文是讲,有一天帝乙举行宫廷团建日活动,文武百官都到御花园里观赏牡丹花。突然飞云阁的承重梁坍塌了一个,人人大惊失色,只有纣王一个箭步冲上前,摆了个舍身炸碉堡的pose。余下的情节都一样,纣王通过托梁换柱,顺利的大权在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会往往是留给——身体好的同学。
偷梁换柱
到了清朝辽东才子曹雪芹的笔下,这个成语被偷换了一个字,整个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把整个成语的原义给偷梁换柱了。原句: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
小说原文是讲,宝玉丢了玉,脑袋发懵,医药无效,贾府要给他跟宝钗完婚冲喜。可是宝玉不想娶宝钗,想娶黛玉。贾府上下怕宝玉得知真相不依从,凤姐提出个掉包儿法,假意让他去黛玉,到时候给他换个宝钗。
之后编撰成书的《三十六计》,也用了这种意思,为第二十五计。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是个贬义词,用来比喻品德败坏的人。形容这个人表面上衣冠楚楚,像个正人君子,实际上内心阴暗。事实上,这个成语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个贬义词,反而是个人人羡慕的"体面"词儿。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在那时候,衣服上能够绣有飞禽走兽,是正规的朝廷命官才能享有的体面,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能够穿着朝廷官员的服装的人必定是别人羡慕的角色儿。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明朝设有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到明朝后期几乎是无孔不入,加上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整个官场从上而下人人自危,彻底抛弃了当初"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选择明哲保身的官员还是好样的,更多的官员沆瀣一气,相互勾结鱼肉老百姓,因此老百姓对穿着绣有禽兽衣服的官员越来越厌恶,于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开始有了贬义。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沦为贬义词,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一书中:“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穿窬”是窃贼的意思。 清朝小说家李汝珍也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这里的"衣冠禽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一致的,指那些外表衣冠楚楚,内心行为却卑鄙无耻的人。
在明朝以前有个成语,和现在的“衣冠禽兽”的意思差不多,叫做"衣冠枭獍",这个词出自宋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由此看来,很久以前,在我们的语言里就有成语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了。
可见,我们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会孕育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这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而且要求我们一定不要望文生义,要学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问题:有些被误传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导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语言积累,提炼,升华,总结出了数以万计的“成语“、“谚语”、“俗语”、“民间俚语”……
这些古语意思精练,表达生动,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文学创作中,甚至日常交流时经常用到的,它们丰富了语言表达维度。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并非今人为之,古人也有断章取义的诸多行为。以讹传讹,谬误流传,司空见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成语、谚语被后人无知地或着说刻意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这也不足为奇,正说明这些成语的存在和实用价值,以及它们本身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最常见的,最容易被曲解的“成语”,列举一二,看看才华横溢的你“中标”了吗?
以德抱怨
如今有人用这句话来劝人或者自嘲,表示“别人辜负、欺负了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对他更好,感化他。”——简直就是“屁话”!弱智呀?简直能气死孔老夫子!
在《论语》中孔子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待德行与怨恨,要分得清曲直公正,报答对你好的。原话被断章取义,意思大相径庭。
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师》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指:在困难中相互帮帮衬,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庄子强调的是:与其在困难中艰难的相守,还不如相忘于江湖里,各自自由自在地活着。
而如今人们经常用“相濡以沫”来比喻:夫妻恩爱,殊不知,后面那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那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由此可见,倘若断章取义,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叶遮目不见森林”,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人尽可夫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原意是:郑厉公想杀祭仲,暗中派祭仲的女婿去动手。祭仲的闺女知道后,就问她妈:老公跟丈夫哪个亲?她妈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意思就是,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只有一个,丈夫不能相比。闺女一寻思妈妈说得对啊,于是就跑去告诉了亲爹,于是他爹就反过来把他丈夫杀了。
经过后人的“意淫”,这个成语似乎成了过去烟花柳巷中妓女的“代名词”,然而原词本身没有半点淫乱的意思,不知何种原由,如今却被用来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的女子。
由此可见这个成语,算是自古以来最无辜,而且最为冤屈的词语。褒义还是贬义,今天一目了然吧!借此也算是给这个成语“平反昭雪”,从我做起,从每一个文化人做起。
一言九鼎
提到这个成语,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含义。用来形容人信守承诺,说话算话。
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这是平原君夸毛遂口才好,一句话就比九只鼎还有分量,跟信守承诺没有半毛钱关系,根本不搭边,最主要的是这个词,通常不能用来夸耀自己,都是用来赞誉别人。
空穴来风
成语源自楚人宋玉的《风赋》,其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其含义符合逻辑没毛病,“空穴”和“来风”实乃“一因一果,有因必有果”,其原本就是指某种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成语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同义词,这种作死的歪曲事实,“宋玉先生”找谁说理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下一句是“若只为己,天崩地裂。”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其中这个“为”,原本指一个人的修为,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修为自己的德行,上天也不会饶恕于他。
试想,这个原本充满“正能量”的自我修养的“座右铭”,却被后来的读书人硬生生地曲解为“自私自利”的小人自我掩饰的借口。这一点在如今的影视剧中,但凡能说出这句话的人,绝对是心怀叵测,心狠手辣的歹徒,这个你懂的。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个词常被一帮群言终日,言不及义的人所放肆欺诈,错读成“无毒不丈夫“,扭曲了原有的意义。
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就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然而这个俗语的本来面目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堂堂大丈夫要心胸广阔,大气磅礴的度量。绝非教唆男人为了达到目的,不顾一切,心狠手辣。试想古人注重修行品德,怎么会大力鼓吹人性恶毒呢?这不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不难看出,在这里“度”与“毒”,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偏差就更加匪夷所思!它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本是指士兵上战场曾相互约好,要一同活着,我如果战死,就找到我的尸体,带回老家入土为安,给家人说不能和你们偕老了。
显而易见,本意不是用来描述爱情的,当然,如今这个词使用频率太高了,都贴有小清新式爱情的标签,若按本意来比喻战友或兄弟之间的情谊,那真就无法让人直视,让方家无语了!
父母在,不远游
这个绝对不是一味夸大孝道,强调说父母健在,做儿女的就要守候身旁不能出门。其实还有后半句话: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
这一误解不知道让多少子女茫然不知所措;让多少“伪孝子”津津乐道;让多少为人父母的老人背上不明事理的“黑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很多人肤浅地的理解为:“天地残暴,不仁不义,把世间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和天地没什么两样,把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类似这样粗暴无知的解释,似乎还出现在了某些当今所谓“国学大师”的文章里,被一些人奉为经典,这类信口雌黄,浅薄无知的解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他(她)的古文化修养何在?治学精神何在?羞耻之心何在?
结束语
- 所以,类似这样的文化现象,那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栗,我们无法面面俱到。然而对于古人留下的文化艺术作品,我们无法指责他们的曲解,甚至南辕北辙的误解。但作为一个现在使用这些成语的人们,尽可能溯本求源,不能做到谬误止于智者,但也要尽量避免一些常识性低级错误。
- @兵法天下 如是说:
- 批判的意义,远不止于显示漏洞,而在于揭开新的认识空间,和自己的方法论,客观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 开拓性的、深刻的、建立在对被批判对象的彻底认识之上的批判,始终、永远是可贵的。然而拥有并不断践行批判精神的人,至少是完满的人。
- 历史文化并不全是完美地延续经典,偶尔也会和我们开开玩笑,边读边看,边思边想,这样也挺好!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你好!我是@兵法天下 ,再次感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传统文化。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瓜田李下
【实意】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成语出自古乐府诗《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是,为了避免嫌疑,你在别人家的田间经过。鞋子拖跟了,不要弯腰去提鞋,否则会有人怀疑你偷瓜。在李子树下经过的时候,如果帽子歪了,你也不要着急去扶正它,因为会有人误会你在偷拿李子。
【误解】常用比喻田园生活。
如履薄冰
【实意】比喻做事非常谨慎,有防备心。
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人一辈子,为人处世要谨慎。就好像站在悬崖边,踩在薄薄的一层冰面上一样。
【误解】常用来形容形势危机。
万人空巷
【实意】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或是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
成语出自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装。”意思是百姓都赶到钱塘江观潮,导致以往人来人往的闹市区都没有行人了。
【误解】形容巷子里空无一人。
一文不名
【实意】一分钱都没有,形容非常的贫穷。
【误解】和“一文不值”意思弄混淆。一文不值,指的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后常形容人没用。
求全责备
【实意】对人和事物,要求完美无缺。
成语出自《后村全集》:“窃谓天下不能皆绝类离伦之材;君子未尝持求全责备之论。”意思是,正所谓这天下间不可能全都是才能出众,能力超群的人;有道德的君子,他们做人做事也没有办法做到十全十美。
【误解】常和“委曲求全”混淆。委曲求全,意思为保全而勉强迁就。常指的是,为了大局而作出让步。
以前高中语文最喜欢考成语题了,因为很多成语被误传了,意思都变了,所以我经常做错。
为了解答这道题,我特意去查了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或俗语,当初根本不长这个样子。下面分享10个误传千年的成语或俗语。
01空穴来风
原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风赋》
原句的意思是,由于枳树弯曲,树枝上经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所以,“空穴”和“来风”其实是一因一果,这个成语的喻意应该是,消息或传说有根据、有来由。
现在多误传为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与愿意基本相反。
02人尽可夫
“人尽可夫”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当时郑厉公想要除掉雍姬的父亲祭足,而雍姬只能在父亲和丈夫之间选择一位,最后雍姬选择了父亲,郑厉公被反杀。
“人尽可夫”的原意是, 一个女子,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她的丈夫的;而与父亲则是天然的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不能与夫相比。
现在多误传为贬义,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
0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南宋·《名贤集》
原句的意思是心胸狭隘、缺乏度量的人,不配做丈夫和君子。度,是度量的意思。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无毒不丈夫”,被男子当作施行决断行为,甚至毒辣行为的辩护。
0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佛说十善业道经》
这句话是道家用语,原句的意思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为”,是修炼的意思。
现在很多人把它当作利己主义者的遮羞布,解释为: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连老天都会诛杀他。
05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商。
古代的粮行在卖谷米的时候,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每次卖谷米的时候,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此来获得回头客。
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无奸不商”,即不奸诈就不能做商人。
06言必信,行必果
原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现在这句话被理解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现在是褒义成语。
07愚不可及
原句: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公冶长》
这是孔子评价宁武子(春秋卫大夫)的话,孔子的意思是:
"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的国家,就表现得很有才能;在政治混乱的国家,就表现的很愚笨。
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多人可以做到;但是他能在该装傻的时候就装傻,这个别人就很难做到了。
原本是褒义,现在却变成“愚蠢得无人能及”的意思,变成贬义了。
08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无后”指的是,你结了婚却没通知父母,没有遵守后代的的责任,这样不是好孩子。
到汉代赵岐口里,就变成了“不娶老婆没孩子”的意思了。然后现在这句话,也变成古往今来催生、催婚的利器了。
09君子之交淡如水
原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原句的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驱使,像清水一样的淡,不掺任何杂志。小人之间的交往,却多因利益关系而互相勾结。
现在很多人依据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真正友谊是淡薄的、浅薄的。
10两肋插刀
原句: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这是关于隋唐时期秦叔宝的典故。秦叔宝为了救朋友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和妻儿,犹豫片刻,还是选择去救朋友。
"两肋岔道"的"岔道"谐音"插刀",后来演化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如今还有脱口秀演员用这个词来戏称剖腹产。
你还知道哪些被误传或曲解的成语,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