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码极客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wolekan 09-25 2次浏览 0条评论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9-2019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统计,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664.2亿元,突破了75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4%的较高水平。2013年,中国传媒业总产值为8902.40亿元,同比增长16.16%。

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2年,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传统媒体中,电视市场不但保持最大的市场份额,且较上年的18.7%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广播、期刊、音像、电影等媒体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成为2012年最大的输家。

中国的传媒行业结构是由不同传媒形态构成的,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十大行业。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传统传媒形式外,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行业中不断涌现出包括微博、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传媒形式,这些传媒形式的现实状态可以通过下表中的主要数据进行描述。

从近年来传媒产业形态表现也可以看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等产业无论产品种类、企业数量都没有明显变化,产业基础发展缓慢,缺乏活力。相应地,电影院数量、银幕数量连年增加直接反映了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网民数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也是网络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前瞻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传媒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传媒业或陷入马太效应,强者愈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包括已上市的比较强势的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社会资本可以和传媒资本互相借力,加上不少非时政类报刊已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我国传媒业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好的遵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环境;

二、“三屏合一”、“报网屏”互动的趋势: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使传统媒体受到严峻挑战;

三、赢利模式成为衡量传媒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传媒业转企改制完成后,将会接受市场的考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投资和运营;

四、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发展:2013年1月,梅花网发布的《梅花网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近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这既有新媒体的因素,也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单靠广告难以维持媒体的发展。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有没有哪部电影有描述电影拍摄过程的?

去年日本成本300万票房30亿!!!!的年度黑马,就是讲述一部恐怖片是如何拍成的——

《摄影机不要停!》/又名《一尸到底》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众筹投资300万日元,

新人导演包办脚本剪辑,

写真女优担纲主演,

拍摄周期只有8天,

2家影院公开上映,

却凭自来水达成票房逆袭,

目前票房突破30个亿!

神一样的1000倍收益率让影片票房成功打入了日本年度前十,更扩大到在全球20多个国家陆续上映。

谁告诉我传媒好挣钱吗?传媒工作要具备什么才能做?

豆瓣8.8分,烂番茄新鲜度100%,导演凭处女作在各国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主要演员们也一夜爆红!

到底演了什么?快来看~

一间破败的工厂废墟,僵尸男主和手持斧头的女主正在对峙。

女主又是害怕又是不忍,浮夸地一通乱叫之后,被男主对着脖子一口咬下。

“卡!”,导演一声喝止。

好吧,原来是戏中戏,不然女主这嘶吼尖叫的演技实在有点捉急。

当然比我们更吐血的是导演,因为这已经是第42次NG了。

对着女主一顿拍墙痛骂,顺便diss了一通来劝架的男主,导演决定还是先休息半小时冷静一下。

化妆师边补妆边安慰主演,导演非常看重这部作品,听说借了很多钱,所以道具斧头都是真的,场地也是千挑万选的气氛到位:

听说这里,曾经做过秘密的人体实验……

话音未落,铁门“砰”得一声巨响。

大家想必都能猜到,一定是真的僵尸要来了。

嗯!确实是这套路,不过还得等一会儿~

男主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向化妆师问起了她的兴趣。

正巧化妆师最近在学防身术,两人就真的实地练了起来。

emmm,这一段真的不是在拖时间吗?

一段摸不着头脑的防身术教学之后,镜头终于转到了在外面透气的助理导演。

助导低头抽着烟,背后突然冒出了已经变成僵尸的摄影师。

一通挣扎尖叫之后。

一只血淋淋的手臂被甩进屋内,把闻声探头的化妆师和主演吓了一大跳。

想着什么时候有这么以假乱真的道具了?三个人还以为是碰上了无聊的整蛊。

等到缺了一只手的僵尸助导跌跌绊绊走进来,三人才知道是真的危险了。

好不容易把两个僵尸关在屋外,却发现了手持摄影机跟在后头的导演!

点题了!

原来,就是导演故意把血撒在屋顶引来了僵尸,丧心病狂地想要拍出最真实的电影!

而一直坐在旁边的光头录音师此时站起身来,不知道为什么不顾阻拦非要去危险的屋外,跟着就是几声惨叫。

眼看着三个人连续牺牲,导演愈加狂热,扛着摄影机就冲了出去。

学过防身术的化妆师此刻成了屋里武力值最高的一个,操起真斧头打算带大家一起找车逃走。

然而导演又回来了,打开门,一起来的还有已经变成了僵尸的录音师。

化妆师小宇宙爆发,手起斧落,就把僵尸录音师的脑袋砍了下来。

可以!

血溅摄影机镜头这一幕很cult很血腥!

还没夸完呢,镜头前就出现了擦血的抹布。

我:???

还有这种操作?

擦完血的镜头跟着三人一阵狂奔,爬上车才发现,钥匙还在追到窗外的独臂僵尸助导身上。

女主此时英勇地走出来,和僵尸助导一番搏斗,又把镜头给撞到了地上。

就从这样奇葩的地面视角,我们看到,女主成功抢到了钥匙。

等她在僵尸助导的追赶下跑出画面,镜头才又被从地上捡起来跟了上去。

这会儿我才发现,之前的20多分钟,不管画面怎么晃荡,好像都是同一个镜头诶!

这么长时间的一镜到底是怎么个的设计,好像有点意思……

女主在僵尸的追赶下进了一个黑黢黢的地道,一段莫名其妙的打斗之后,又被男主给救了回来。

刚坐下歇一口气,女主就发现小腿上出现了一道伤口。

怀疑女主被僵尸咬了的化妆师想要杀了她,与女主早有感情的男主却想保护她,三人又狗血地从仓库追杀到了楼顶。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在女主一阵引起不适的长声尖叫之后,男主用斧头结果了化妆师。

两人激动相拥,但是女主害怕变成僵尸伤害男主,就主动跑开了。

她躲进一间小屋,刚发现自己腿上的伤口只是蹭的油漆,又碰上了一个来了又走的神秘僵尸。

躲过一劫的她立刻回头去找男主,路上还顺手get了一把斧头。

但等她找到男主,男主却已经成了僵尸。

僵尸男主和手持斧头的女主再次对峙,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开始的剧情。

女主此刻的恐惧和纠结变得真情实感,一直跟拍在后头的导演却非常兴奋:

你做得出我要的表情嘛!

但是剧情却不再跟着剧本走了。

女主一句“我爱你”之后,挥斧砍下了男主的脑袋,让导演立刻暴跳:不要脱稿演出!

然而下一刻他也成了女主的目标。

崩溃的女主一斧头接着一斧头,成了最后一个幸存者。

满脸鲜血的她走过一具具尸体,生无可恋地走进屋顶鲜血撒出的血咒当中,45°角仰望天空。

剧终。

诶诶诶~先别走!!!

这么无语的剧情可不是全部,不然那些通宵抢票的日本观众们肯定是脑子有泡了!

看一眼进度条,才刚刚到37分钟。

如果你觉得这片子为什么拍得这么烂?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就是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你:

到底这片子为什么拍得这么烂!

前面每一个让人吐血的槽点,都会让你看到后面的揭秘时笑到飙泪,而且有一些还是感动的泪!

再多就真的不能剧透了,小伙伴们快去看鸭!

数码之家脚本是什么软件
唐山瑞德数码城怎么样,买东西有保证吗?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