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加密方式?_意大利电影秘密丁度在线
中国古代有哪些加密方式?
古希腊剃头,这个似乎历史书上就有,把头发剃光光,然后写在头上,长出头发再往送信,到地方再剃头。
斯巴达人发明了“塞塔式密码”,即把长条纸螺旋形地斜绕在一个多棱棒上,将文字沿棒的水平方向从左到右书写,写一个字旋转一下,写完一行再另起一行从左到右写,直到写完。解下来后,纸条上的文字消息杂乱无章、无法理解,这就是密文,但将它绕在另一个同等尺寸的棒子上后,就能看到原始的消息。这是最早的密码技术。
封泥,在发出的公文上先盖上印,用绳子捆好公文竹简,再在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秦朝用这样的方式来防止公文伪造或泄密。后来发展成火漆封缄,一直流传至今。
皂囊重封,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行玺封,放进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宋代建立了“实封”制,即官员呈奏的秘密文书,要将文件的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官员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贴“系秘密”或“急速”字样,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北宋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密码用于军事。据曾公亮、丁度等编撰《武经总要》记载,字验是宋朝传递情报的密码,将各种情报内容,比如被贼围、将士叛等内容回纳为40项,编成40条短语,分别编码。将领带兵出发前,指挥部门与其约定一首40字(无重复)五言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诗中的每一字都对应一条短语;在战斗中,前后方就用该密码本进行通讯。
密折法,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齐备于雍正朝。
拆字法,其实就是字谜的一种使用方法。最有名的是武则天时期。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随后,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但朝政大事均由她自己专断。裴炎、徐敬业和骆宾王等人对此非常不满。徐敬业聚兵十万,在江苏扬州起兵。裴炎做内应,欲以拆字手段为其传递秘密信息。后因有人告密,裴炎被捕,未发出的密信落到武则天手中。这封密信上只有“青鹅”二字,群臣对此大惑不解。
“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而“鹅”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密信的意思是让徐敬业、骆宾王等率兵于十二月进发,裴炎在内部接应。“青鹅”破译后,裴炎被杀。接着,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和骆宾王。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达芬奇密码中就有将文字反写再使用镜子查看的方法。还有类似躲头诗这样的,在一本书中按照一定规则找到要害字,再将这些字组合成完全的信息。这种规则可以是一串数字,每个数字代表哪一页哪一行哪个字。或者制造一个密码版,将对应字的位置镂空,再将密码版盖在对应的页数上,这样镂空的部分就是有效信息。又或利用化学反应,柠檬汁书写用火加热。利用物理特性,泡水展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