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坚持这么多天,后面为什么没人支援?_夜天的电影在线看看
八佰坚持这么多天,后面为什么没人支援?
后方本来就没企图过要支援他们。
1937年10月9日,日本参谋本部在经过一番争论后,决定向上海增兵。具体部署如下。
①:在九州待命,原拟定调往关东军序列的第18师团改调上海;原在河北正定以南作战的第6师团改调上海;原在山西作战的第5师团之第9旅团改调上海;正在国内组建的第114师团动员编成后,与第1、2后备步兵团调往上海。
②:各部抵达上海外海域后。第6师团、第9旅团、第18师团率先于金山卫登陆。待登陆完成后,除留一部拱卫登陆点外,其余主力全部向松江方向推进。切断沪杭铁路。
③:第114师团紧随18师团之后,向闵江方向推进,扫荡浦东地区。第1、2后备步兵团随第6师团、第9旅团之后,以一个后备步兵团对乍浦方向推进,以一个后备步兵团留守金山卫。
众所周知。日军一个师团约两万多人,三个师团,一个旅团,两个后备步兵团,外加参谋本部从日本专门调来的山炮部队、工兵部队。这七七八八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万人。
而早先登陆的日军本来就有六个师团,约二十万人之众,与保护上海的七十万国军打成了僵持局面。假如这十万日军生力军加进战场,那国军就必须要从后方再调三十万人来才行。可此时国军哪还有兵可调?
所以当10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增兵令后,很多国府高层都认为,淞沪战场不能再死扛了,必须要把部队撤下来。假如撤退的不及时,可能会被包饺子,全军覆没。
比如顾祝同,陈诚当时就意见蒋介石:按照持久消耗战的方针,应迅速将上海战场之主力有计划地逐步撤至吴福线及锡澄线,两条国防工事线上进行整补。
顾祝同、陈诚都是蒋介石的绝对心腹,他们提的意见自然都是为蒋介石好的。所以起初蒋介石赞同了这一意见。
然而,正当前线部队预备后撤时,蒋介石却突然反悔了。他从政治角度出发,命令前线部队陆续死扛,再坚持半个月。因为九国公约会议立刻就要在比利时召开了。他期看在九国公约会议召开时,能凭借国军在上海的坚守换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PS:《九国公约》是1922年,英美法日等九个国家在美国签署的一份重新调整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势力领域的条约。起初该公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但日本早在1933年就退出了国联,表达不再拿任何国际公约当回事。所以被蒋介石寄予期看的1937年九国公约会议,实际上变成了空谈会。日本不参与,与会的国家又都不情愿为了中国而得罪日本。因而最后这场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关于制裁日本侵略中国的条款。
▼1922年的九国公约会议
由于蒋介石不赞同撤退,所以早先部署的撤退计划自然作废。可陆续打,根本不现实。
十余万日军支援部队就在路上,立刻就要登陆了。假如主力再不赶紧向西撤退,前线七十万将士都要玩完。在这种两难境遇下,于是一个折中方案就出现了。
什么方案呢?那就是主力向西撤退,退到上海西郊整顿,留下一个师在上海市区与日军打巷战,坚守到九国公约会议的召开为止。
方案拟定后,就是确定让哪个师留下来当炮灰了。起先,顾祝同预备把整个八十八师留下来反抗。但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不赞同。
他向顾祝同说:既然出于政治目的,那就没必要留下太多人。究竟守多个据点是守,集中兵力守一据点也是守。只要保证九国公约会议召开时,上海还能听到枪炮声就好了。
顾祝同认为有道理,就把留守一个师改成了留守一个团。孙元良回到师部后(师部就设在四行仓库),认为一个团还是太多了,就自己做决定,把一个团改成一个加强营。让该营营长杨瑞符少校带领部队在四行仓库坚守。并特派该团中校团附谢晋元到该营,担任战场的最高指挥官官。
命令下达后,孙元良率师主力西撤,谢晋元则带着四百多个兄弟留在了四行仓库。临走之前孙元良给谢晋元、杨瑞符嘱咐:坚守七天,没有补给,也没有援兵。(七天后刚好就是九国公约会议召开的时间)
谢晋元、杨瑞符对此命令没有怨言,因为他们早已抱定了必死之心。
10月27日早晨,四行仓库保护战打响。留守官兵舍生忘死,打死日军一百多人。然而打了四天后,谢晋元却突然收到了上级要求立刻停止战斗,并退进租界的通知。
对此,谢晋元很不解,上级要求守七天,怎么守到第四天就要求撤退了?于是他就拒绝了撤退令。并表达自己“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
其实。谢晋元哪里能明白,自己在高层眼里只是个工具人而已。早先留他死守,本来就是打给打给洋人看的。现如今租界的洋人已经看到了,那还有啥好打的?
10月31日,蒋介石派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专门通知谢晋元撤退。谢晋元果敢不答应。无奈之下,杨虎不得不找来了八十八师参谋长张柏亭,后经张柏亭的一再劝导,明示这是蒋介石的命令时,谢晋元才赞同撤退。
劫后余生的官兵们完成坚守任务后,本应该通过英租界撤离,转而与主力会合,获得英雄般的礼遇。可租界当局却因为恐惧日本报复,竟然把谢晋元部全部缴械。并把人全部押送至公共租界西部的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进行逼迫关押隔离。
这一隔离就是四年之久。
后来谢晋元被刺杀。再后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上海租界被日军占据。被隔离的官兵全部做了日军俘虏。有的被征发为随军苦力,有的被送到东南亚挖战壕,最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日军活活折磨而死。
至抗战胜利时,只有一百多人活了下来。
不过相比于撤走的主力,他们还算好的。
谢晋元奉命退进租界的第二天,蒋介石在上海郊外的一间小学里再次强调:九国会议将在后天于比利时首都召开,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做更大努力,在上海战场再坚守一周至十天时间。
指示下达后,刚刚撤下来的主力不得不再次带伤上阵,与日军作决死搏杀。
11月4日夜,日军支援部队在夜色掩护下抵达杭州湾。次日拂晓,第6、18师团,第9旅团在海军航空兵和舰炮的掩护下,迅速攻破了国军的海岸防线。
当时,国军在整个浦东地区只部署了一个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是暂时拼凑的,只有三个步兵师,四个新编旅,几万人。武器装备不提,连兵力都没有登陆日军多。哪里能顶住日军的狂轰滥炸?所以日军登陆后,浦东方向的国军自然而然就是大溃败,只能边打边撤退,逐步向西北方向转移。
听说日军支援部队已经在浦东登陆,蒋介石连忙询问陈诚的看法。
▼蒋介石与陈诚检阅部队
陈诚果敢意见:应立刻撤出上海,退至锡澄线调整。另派第67军支援浦东。(这个军是东北军,后来增阻击过程中全军覆没)
蒋介石赞同了支援,但仍然心有不甜,因为当时九国公约会议正在布鲁塞尔开,假如就这么撤了,他怕国际舆论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就跟陈诚说:让一线集团军再坚持三天。
结果就是这道再坚持三天的昏头命令,导致了后面的大溃败。
11月8日,从金山卫登陆的日军攻至黄浦江南岸,并切断黄浦江。此时蒋介石终于意识到自己玩大了,前线七十万大军已经被日军半包围了。于是他赶紧下令,让所有部队有序逐步撤出上海。分两路撤退到苏州与嘉兴以西地区。
按照他的想象,留一部分人阻击,掩护大部队撤退。就算不能把人全撤下来,至少也能保证大部分人安全撤离上海。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暴的。由于此时撤退本来就已经过了最佳时机。再加上当时国军的命令下达手段又极落后,命令从蒋介石手上传达到各集团军时,已经过往了几个小时,从集团军下发到一线部队时,又过往了十几个小时。而在命令层层下达期间,日军已经包抄上来了。
所以蒋介石下达的撤退令,完全变成了一张废纸,大家争先恐后的逃跑。接到命令的部队撒丫子跑。没接到命令,但看到友军撤退的部队也撒丫子跑。没人打阻击,大家都是撒丫子往西面跑。
那个时候,没有高速,也没有国道,从上海到苏州只有两条公路,几十万大军拥挤在这两条公路上。后有追兵,上有日军的飞机轰炸。各部撤退之惨烈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谢晋元和三百多壮士已经被关押进集中营了。不知道他们看到这个结果,会想些什么?自己毅然断后换来的又是什么?将帅无能,累死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