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王》中,海王给弟弟戴绿帽却被有些观众认可,这是为什么
电影《海王》中,海王给弟弟戴绿帽却被有些观众认可,这是为什么
由DC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形象海王所改编的真人电影《海王》目前仍在中国大陆热映中,拾部君当然也是趁着中国大陆电影院线上的这阵《海王》风潮去亲自观看了这部温子仁执导的超级英雄电影。这部电脑特效以及动作打斗镜头制作得很酷炫华丽的电影,有些情节以及设定如果用比较有趣的方式去解读的话,说不定会挺有意思的。接下来,拾部君就尝试趣味解读《海王》电影中的部分情节和世界观设定,这些情节和设定的趣味解读说不定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首先是《海王》电影中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设定,在《海王》电影的最开始,有一段剧情比较详细地展现了海王亚瑟的父亲以及母亲相遇到之后相爱的过程。从剧情的设定中,观众们很清楚的一点就是,海王亚瑟的生父给上一任的亚特兰蒂斯国王戴了绿帽子,亚瑟的母亲是亚特兰蒂斯的女王,是上一任亚特兰蒂斯国王的妻子。亚瑟的母亲后来与亚瑟的生父相处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将自己抱回屋的男人,他们两位是绝对的真爱。
亚瑟长大之后也继承了自己生父的光荣传统,亚瑟同母异父的弟弟奥姆是新一任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奥姆的未婚妻湄拉是海洋中泽贝尔王国的公主,但是湄拉并不认同奥姆的执政理念。拾部君觉得,湄拉和奥姆的婚约应该只是政治婚姻吧。亚瑟后来与湄拉在寻找代表真正海王的武器三叉戟的旅途中,两人逐渐擦出爱情的火花,湄拉因为要阻止奥姆对地面发动战争,于是她彻底离开了奥姆,她想要亚瑟称王。观众们对于亚瑟与湄拉这一对来说是相当喜闻乐见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两人跟亚瑟的父母一样,都是真爱啊。
政治婚姻下的爱情毕竟只是虚假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亚瑟亲自给自己弟弟戴了绿帽子后,观众们还很乐意去支持的最重要原因。说完了亚瑟绿自己弟弟的剧情之后,拾部君来趣味解读一下另外一段剧情。到了剧情的后半段,亚瑟从母亲的口中知道了三叉戟到底在地心藏海的那个地方,原来三叉戟一直被传说中的大怪物守护着。
亚瑟于是乎就去找那只大怪物,大怪物一看到亚瑟,就认为这样的野种根本不配拿到三叉戟,而且这只传说中的巨兽应该是很厉害的,亚瑟未必能够打得过它,可是亚瑟厉害在他可以让海洋生物读懂他的真实想法。果然,这部电影告诉了大家,掌握一门核心技术是多么地重要,拥有了核心技术之后,就算很有可能打不过人家,但是可以在保住自己生命的同时,还可以让人家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最后拾部君要趣味解读的一个世界观设定是亚瑟与湄拉意外从沙漠掉入地下世界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寻找三叉戟的线索,在地下世界中放着一个齿轮驱动的大轮盘,当时拾部君一看这个轮盘,觉得非常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气灶。只不过,燃气灶是通过点火启动的,而这个大轮盘是通过注入水源启动的。拾部君比较好奇的是,当初是谁设计的这个大轮盘造型的?
希望你喜欢,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表示您的支持,谢谢哦!
关注有态度的【拾部次元】,为您筛选好动漫,让您放心看。
如何评价《最后的棒棒》
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曾经“饥渴”地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13集全部看完,因为第一次看的过程中,的确是觉得看得很过瘾。但是对于题主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这个观点,却不敢认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观看时间与评价时间的“时间差”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剧情/内容,配乐,台词/解说....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观看的过程,以及观看后,短时间内我们的大脑,心情,情绪等基本上被该作品所影响,甚至被主导。
此时,我们去做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正所谓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时候的评价往往很难客观,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认为,自己的评价很客观,但偏颇总是难免。这有点点类似于,当我们跟某个人吵架,打架时,在当时,我们几乎会认为那个人,就是我们最讨厌,最仇恨的一个人,很可能还伴有很极端的想法。但多少年后再回想时,也许还会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走极端,否则自己的下半生可能就在监狱里度过了。
这跟《最后的棒棒》中的主角之一“老杭”的经历类似,年轻时对于那个“夺妻之恨”的仇人,在自己60岁生日,在自己准备给自己打造寿木时,一切都放下了,自己对那个仇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已然跟当初的“仇恨冲动”相去甚远。评价一部作品也类似,其实无需着急下结论。当你完后,等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后,再来评价这部作品时,如果你仍旧认为这是你认为的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那么就基本是你“看过”的最好纪录片了。之所以对“看过”这两个字加引号,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世间上好的东西的确很多,虽然我们常常认为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只是我们没看到过,没发现过。还有很多优秀的片子,我们没看过,甚至那些片子可能暂时没机会被看到。二、同类可比,异类往往难比比如,赛马,我们应该去比较这匹马,跑得比那匹马快/慢,但是如果我们用汽车。跟马去比较,谁跑得快,或者说汽车跟高铁、飞机去比较。这样去比较时,就没有可比性,或者说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了。
《最后的棒棒》在纪录片领域不算是太火,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没看过,但是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会觉得这类的题材,这类的群体,这类的拍摄手法,实在是在我们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里好像没出现过,觉得视角太独特。观看的过程有种耳目一新,刷新了我们对生活的这个熟悉国度,熟悉人生的新认识。如果真要去比较,那我们只能去找同类的现实题材去比较。如果拿《最后的棒棒》与《舌尖上的中国》去比较,一个是民生题材,一个是美食题材。我们可能会怎么评价?我们一般会这么评价——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题材的纪录片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了。诸如这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