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学派的电影理论是什么?
蒙太奇学派的电影理论解析
何为“蒙太奇”?
蒙太奇(Montage),源自法语词汇,原意是指建筑领域的脚手架,后来引申为结构、装配的概念,这个词在艺术中被赋予了一种拼贴风格的涵义,如图所示:
![](https://img.wolekan.com/zb_users/upload/2024/05/20240520010130171613809061910.jpeg)
最终,蒙太奇进入了电影领域,其内涵超越了单纯的剪辑,发展出了深远的意义。
电影中的“蒙太奇”实践
早期电影,如《火车进站》,多是对现实场景的直接再现,直到剪辑实验的出现,一切发生了改变,爱迪生公司的助手埃德温·波特通过将不同场景的镜头拼接,实现了叙事的转换,如救火车与火房内的女人,观众能感知到其中的关联,这标志着编辑的诞生,大卫·格里菲斯的电影,如《党同伐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更进一步发挥了编辑的特性。
蒙太奇理论的发展
1920年,苏联的一次实验揭示了“库里肖夫效应”:同一张脸孔在不同画面后,观众情感体验各异,这表明,镜头间的组合可以产生超越单独镜头的新意义。
苏联的蒙太奇学派由此崛起,以爱森斯坦和库里肖夫为代表,推动了蒙太奇理论的高峰,爱森斯坦在《波坦金战舰》的敖德萨阶梯段落,展示了蒙太奇的震撼力量。
这时的“蒙太奇”,已不仅仅代表剪辑,而是特定类型的电影段落,结合时空跳跃的镜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不同的声音
二战后,法国影评家安德烈·巴赞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电影应保持摄影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长镜头能更好地捕捉完整的世界,而蒙太奇则可能割裂现实,破坏电影本真。
他的观点包括:
A. 长镜头保持空间统一,蒙太奇则分割空间。
B. 长镜头留白,给予观众思考,蒙太奇则过度引导情绪。
C. 长镜头视角多样,蒙太奇限制观察角度。
蒙太奇效应的定义
蒙太奇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通过电影中精心设计的镜头序列,激发观众将观影体验与个人生活相联结,触发丰富的想象。
库里肖夫效应则是蒙太奇效应的一个实例,通过并置不同情境下的同一演员表情,观众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情感,证明了并非单一镜头决定观者感受,而是蒙太奇的力量在创造电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