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电影《兵临城下》怎么样?
你觉得电影《兵临城下》怎么样?
《兵临城下》故事背景是1942年春天,德军为了占领高加索石油区,与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展开战斗。
影片的推动主要来自三条线:瓦西里和丹尼洛夫的友情,塔尼亚和瓦西里的爱情以及瓦西里和德国传奇狙击手康尼少校的生死对决。
故事一开场,是童年瓦西里在雪地练习狙击狼的一场戏,收场时并未给出结果。但后面借记者之口再次提及,也算解开了观众心中的疑惑。转场便是伏尔加河上漂流的尸体,一看便知战争的惨烈。在这一场戏里,丹尼洛夫登场,从遭遇困境到瓦西里弹无虚发解决敌人,自此瓦西里和丹尼洛夫结下友谊。斯大林格勒战场越发紧张,民众被禁止逃离,赫鲁晓夫接替前任自尽的指挥官掌控大局。由于士气低落,赫鲁晓夫询问众人重振士气的方法,其他人回答枪杀逃兵,而丹尼洛夫说需要一个能给人希望的英雄,而这个人就是天才狙击手瓦西里。经过各方宣传瓦西里的英雄事迹,瓦西里名声大噪,苏军又重燃希望。
另一场戏里,作为瓦西里忠实粉丝的小男孩沙夏登场,并将瓦西里带回自己家中,在这里瓦西里和塔尼亚再次相遇,但塔尼亚并未记起见过瓦西里。在这一幕中,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想争夺塔尼亚的关注,轻松的气氛也给整部剧的紧张压抑带来了充分的缓解。
同年10月,德国为了铲除瓦西里,派来了传奇狙击手康尼少校,自此将整部剧推向高潮。在康尼少校与瓦西里的几次对决中,几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如在废弃服装店里,由于有人形模特的存在,带给了观众更为紧张的情绪,因为不知道狙击手在瞄准镜中发展的目标,究竟是敌人还是模特。还有瓦西里被伏击时,双方通过玻璃发展彼此位置,瓦西里在塔尼亚的帮助下从康尼少校手中逃脱,这里所营造的紧张气氛给观影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
对瓦西里和丹尼洛夫的塑造,也非常符合逻辑,显得有血有肉:从瓦西里被苏联军民崇拜奉为英雄,到遇到强大的康尼少校从而怀疑自己,接着在与塔尼亚的爱情中产生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不想再做英雄,到最后看到沙夏被吊死向塔尼亚发誓亲手杀掉康尼少校,是一个英雄人物所经历的成长中的锤炼。
而丹尼洛夫,从战场上与瓦西里结下友谊,到共同爱慕塔尼亚,接着发现塔尼亚倾心瓦西里而产生醋意,被冲昏头脑向上级报告瓦西里对革命事业不在忠诚,到看到塔尼亚奄奄一息感到愤怒且无助,最后甘愿牺牲自己成为目标以换取瓦西里的胜利,这一连串的变化让人物显得不那么“高大全”,但却多了一份真实。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丹尼洛夫牺牲自己这个行为,感觉有三个理由:第一,认为塔尼亚已死,心如死灰;第二,虽然嫉妒,但仍不舍和瓦西里的友谊,所以甘愿赴死;第三,为了给苏联军民保留希望,因为在剧中,英雄般的瓦西里就是他们的希望,心中有了希望,胜利才有希望。
最后提出个人觉得是本剧一个小瑕疵的地方,就是无论苏联还是德国,都是全程英语,如果各自用母语,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但毕竟瑕不掩瑜,所以这部电影配得上外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