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先生是哪一年回国的?
红星照耀中国的施乐先生是谁?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你怎么看待战地记者这个工作?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给残酷战争一丝浪漫的气息,但对于战地记者来说,这份浪漫几乎不存在的。怎么看战地记者这份工作呢?作为曾经的战地记者,我先后到过阿富汗、巴基斯坦、韩国延平岛、缅北、乌克兰东部、也门亚丁、叙利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利比亚东西部战区、埃及以及加沙地带,跟过反政府武装,嵌入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清剿塔利班,也采访过塔利班如何和美军打游击,还采访过拉登的大保镖,见证过卡扎菲从强势到倒台的全过程,也眼睁睁看着叙利亚从一个“中东最和平国家”沦为“人间地狱”……10年的战争采访经历让我颇为感慨:
一、什么是真像?进行战地采访,通常情况下你只能跟随一方,那么很容易为一方的情绪所左右,所以你以生命为代价展开的采访也只能说看到了现实的一个面,另一个面需要你的团队或者你的同事来完成,那样才可能获得相对完整真实的信息。战地采访可谓是记者以生命来换取“更接近真像”,但不一定是真像,哪怕你亲眼看到事情的发生。
二、战争的残酷。不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传世文学,都喜欢在战争中添加浪漫的色彩,哪怕是鲜血也要标有“血色浪漫”。然而,事实非常残酷,战争中只有死亡,鲜血与有悲伤,哪能找到浪漫的影子。比如说在班加西前线采访反政府武装指挥官。前五分钟还在热情交谈与卡扎菲军队交火的情况,谈他的过去与未来的期待,谈家人妻子儿女的担心,但五分钟后,他被卡扎菲的狙击手爆了头!在阿富汗坎大哈前线,同屋相处的一名美军少尉就在眼前被炸得粉身碎骨!在利比亚苏尔特前线,我亲自计算一分钟内有至少12名伤员血淋淋地被抬下来,许多在担架上死去。对于他们来说,尸袋拉链拉上的一刹那就意味着与这个世界的永决!
三、和平承久的国家更需要战地记者:这个世界有许多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对于利比亚民众来说,虽然卡扎菲独裁统治了30多年,但整体国家也和平了30多年,从来没有料到战争会发生;叙利亚也是和平已久,也门也是如此。那么战争突然降临的国家民众,社会形态,以及应对的真实情况如何?战争中的人性是怎么扭曲的?战争到底有多残酷?如何防止战争的发生?这些都是和平已久的国民与国家要了解的。因为只有了解战争,我们才能阻止战争;只有了解战争,才能防止战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