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是个什么?
归墟是个什么?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张湛注:"归墟﹐或作归塘。"明李东阳《初预郊坛分献得南海》诗:"归虚下有通灵地﹐广利中含济物功。"后喻事物的终结﹑归宿。根据上古神话的说法,世界上、宇宙间各条河流,甚至连天上银河中的水,最后都汇集到这原始而神秘的无底之洞里。
但归墟里的神奇之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因为它是汇通上层宇宙(帝乡、天帝的居所,在上古巫家两重世界观里, 帝所居住的形上世界为真,形下世界为不真, 若论真幻对立则形界为幻可见, 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为不真)和中层宇宙(大地)的心脏纽带。归墟与昆仑分别位于中原地带的东方与西方,这一鲜明对比,实在令人惊异。
它们的象征含义,我们今天尚未完全清楚。事实上,对它们的解释多从地形方面着眼,尚未从古代中国原始灵魂的角度予以探索。
归墟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出自《列子·汤问》,后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基本含义归:guī,返回,回到本处。墟:xū,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
山海经中的“归墟”真的存在吗,有何依据?
归墟,应该是存在的。
归墟是传说中的海中无底之深谷,所有的水都会汇聚到这里。在《鬼吹灯·南海归墟》中,归墟也被形象的塑造了出来。
那么归墟是不是存在?其实分析一下归墟的记载就能推测出来。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这里提到的就是归墟,说是东海之外有一处深不见底的沟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帝颛顼的琴瑟还丢在深沟里面了。有一座甘山,甘水从这里发源,汇流成甘渊。
是不是感觉完全像神话故事一样?别急,接着看。
到了《列子·汤问》之中,对归墟的记载就更详细了:“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这里就具体提出了“归墟”这个名字,而且很客观的强调了归墟是海中的无底之深沟。这样说的还是有点模糊,归墟到底是想象的,还是存在的,没说清楚。
再看后面的记载:“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
这是对归墟的更详细描述,说所有的水都会注入归墟,归墟那里有五座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熟悉了吧?这是五座传说中的仙山。尤其是蓬莱和瀛洲,当年秦始皇求仙药,就是让徐福带着一大群童男童女去的那里。
现在普遍推测徐福其实是去了现在的日本岛,在那里繁衍生息。如果真是这样,那时日本列岛有没有人居住还真不知道。
不过日本列岛真是在归墟里的吗?
如果我们接着推测,把记录者的观察范围扩大一些,这些岛屿也有可能指的是从日本列岛到东南亚的这一系列岛屿呢?如果觉得这范围也太大了吧,那就看看《列子·汤问》下面的记载:“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虽然古书记载的数字大多是虚数,不过“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很明显想说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然后,我们再把太平洋上的大海沟拿出来一看,从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小笠原海沟,到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这些是不是大海之中的“无底深沟”?
所以,所以可以猜测,《山海经》和《列子·汤问》中的归墟,极有可能指的就是这些太平洋中的大海沟。
这也侧面印证了,《山海经》里所讲述的,完全有可能是古人认识的山川大海,是一部古老的地理书。
只不过年代久远,需要时间推测和破译而已。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小雉哥。
很多人对于归墟的理解大多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归墟是死人之国,是死在海里的人的最终归宿。
而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归墟,是回归到曾经居住过的、如今已荒废的废址故地。如果这么说的话,山海经里有很多"墟"。
但是,其实《山海经》中并没有直接关于归墟的记载,
那么归墟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次记载归墟这个地名的是《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dàhè) 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意思是说,东方渤海再往东走好远好远,有一个无底的深谷,名叫归墟,大地上的河流,和天上银河里的水,都汇入其中,但归墟不会满溢也不会枯竭。
这个明显是古人对海水归宿的一种解释。大家眼见着江河的水汇入大海,日夜无休,但海水并不往陆地上溢,于是人们就脑补了一些海水的归宿。这些脑补的海水归宿,除了归墟,有大壑、尾闾和沃焦。
很多人认为大壑就是归墟,《庄子·泰初》有关于大壑的记载:“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里的描述的大壑与《列子·汤问》里的意思是一样的。
前面说过了《山海经》中没有关于归墟的记载,但是我们在《山海经》里找到了“大壑”的说法。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里的大壑说的是少昊的国土,虽然没有说明是在大海之中,也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海水永不枯竭的说法,但是从“东海之外”还是可以看出这个大壑是与海有关系的。
所以我认为归墟也好,大壑也罢,只不过是古人认为江河之水都流入大海,但大海却不会满溢,是因为海底有一个无底洞一样的地方能吸收海水,那个地方他们管他叫归墟(或者大壑、尾闾、沃焦)。
至于归墟是死人之国的说法,大概是因为死在海难中的人几乎都很难找到遗体,于是人们就认为他们都顺着海水流入了归墟。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个人观点。
我认为,归墟的意思为归国废墟。归国又称夔国,是帝喾的后裔建立的国家。曾经位于黄河中游。
归国古人曾因“水清”的特性,把原本不相干的两条河,看成一条河。也就是把黄河西北的泉集河济河和黄河东南由黄河渗水汇集而成的济水,看成一条河,命名为济水。从而形成了济河从西跨越黄河向东流的观念。
后来归国被侵略,国址成了废墟,国人四处流散,他们就口口相传故国旧址的传说:在归墟有一条河下潜几十里流向大海。
这个传说演变甚广,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庄子笔下的归墟,大海中的深壑。另一个就是民间各式各样的“龙井”传说,像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的水直通大海,白蛇传中峨眉山的井水直通西湖,都是这一类的传说。
《山海经》中并没有直接关于归墟的记载,《大荒东经》里有少昊之国在东海之外大壑一说,很多人认为大壑即是归墟。
《山海经》中百川入海,意思即是海是所有河流的终点。基于这个海纳百川的观念,古人就会思考一个问题,每天都有无数的河水注入海中,海水为什么永远不会满起来?
对此,庄子在《庄子秋水》里借北海海神若的之口进行解释。
海神若说,之所以大海不满起来,原因是因为在大海之中有一个叫尾闾的地方,可以将这些水排泄出去。 因此,尾闾也被看做是归墟的一个别称。
到了《列子.汤问》里,归墟这个名字被正式提了出来,里面记载,在渤海东面极遥远的地方,有一大壑,是无底之谷,名字叫做归墟。
《太平御览》里将归墟记作了归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归墟实际上是古人对自然的思考,是对海水不盈想出来的一个解释。
《山海经》中没有对此解释,可能是当时人的抽象思维还不足以思考这种问题,或者并没有记载。
而到了后代,解释成为了必须,于是,归墟就出现了。 与此同时,归墟的位置在东边,可能也与共工撞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神话故事有关,当然,这也是对自然地理的一种观察。
所以,归墟不存在确切的地方,而是思考的产物。
山海经里并没有直接的关于归墟的记载,只有一个大壑。归墟二字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列子·汤问篇》里: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山海经又是如何记载的呢?《大荒东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列子对山海经里的大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大坑是有名字的,它的名字叫归墟。那么这个大坑到底存不存在呢?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这个大坑是少昊建国的地方,少昊就是白帝。那么,少昊为什么要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建国呢?
少昊孺帝颛顼于此。
白帝在归墟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建国,是为了孺帝颛顼,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白帝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把颛顼养大。
这特么就很奇怪了,颛顼小时候有何罪之有,非得在这么个荒凉的地方长大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这俩人有个具体的了解:颛顼的爸爸是韩流、韩流的爸爸是昌意、昌意的爸爸是黄帝,而白帝是昌意的哥哥。
也就是说,白帝是颛顼的二大爷。讲道理,就算不是亲爷爷,有这层关系,也不能把孩子流放到这里受罪,你说是吧?
《吕氏春秋》有云:颛顼生自若水…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这点与大荒东经不谋而合,颛顼曾在归墟扔了他的琴瑟(弃其琴瑟),若是不会,又怎会拥有?
为什么少年颛顼要被流放到归墟?为什么白帝要在这里建国?这个国家是否真的存在?
一切都要从炎黄之战讲起,不过这个故事 太过宏达,大家可以去我的头条文章列表里找。
颛顼出生不久,炎黄二部落之间连续爆发了多场战役。为了保护幼主之安危,黄帝不得不令他的儿子白帝,带着颛顼出逃,逃得越远越好。
强如黄帝,也难自保,何况其子嗣乎?因为他的敌人太强了:炎帝、蚩尤、刑天,哪一个对手都不是泛泛之辈。
归墟又是什么地方呢?黄帝当年有个手下,叫应龙,应龙乃是龙修行千年而成。他修行的地方就是这个大坑,要不然那么深的坑,白帝敢去?
故而,从山海经的角度来看,归墟是存在的。既然白帝和颛顼是去避难的,为什么要带着琴瑟?真把逃往当旅游了吗?
非也非也,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当时的颛顼已经被蚩尤的邪恶之气侵染,若无禁制,必将入魔。白帝让颛顼练琴,不过是慢慢炼化其心而已。
颛顼在归墟磨炼了若干年,直到阪泉之战平息,方才离开归墟。离开时,一身邪恶气息被封印在琴瑟里,所以才有离开时将琴瑟扔了的说法。
“归墟”应该只是想象的产物。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原来东海之外有一道大沟,少昊之国就在那里,颛顼也是那里诞生,还有甘山甘水存在。之后在《列子·汤问》里,又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实际上,在《山海经》里,大壑应该只是个地名,那是少昊和颛顼的国度,还无关归墟的事。少昊之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颛顼之墟在卫国(今河南濮阳),都还是神人居住的地方;而就算在《列子》里,归墟和海底也没有直接关系,大约只是个无底洞的称呼。不过经过天下霸唱宣传,大家都认为归墟是在海底了。
这里的“归墟”,也就是大海泄流的地方,在古代叫“尾闾”,这是《庄子·秋水》记载的。“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当然,我们通过现代科学知道,海水是通过蒸发成云降雨了,但是古人并不知道,所以想象出了“尾闾”这样的事物。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所谓“归墟“,的确存在。列子曰“归墟”,庄子曰“冥海”。《大荒东经》记“东海之外大壑,”即今日本海,而冥海归墟则是在“穷发之北”的今俄罗斯“鄂霍次克海”。
列子汤问、庄子逍遥游所说“归墟“、“冥海”,曾是上帝伏羲足迹远东之地,列子称大壑实为无底之谷,众水归墟;庄子言北冥鱼化为鸟徙南海的故事。圣贤所言是取之有据的,鲲鹏即凤凰,《易》曰:“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正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山海经的【里】不是指地理位置的距离,而是指历史的久远在心理上留下的距离感;山海经的地名也不是指地理存在,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在心理上情感上留下的坐标和形状,以【山】【国】等名之。中国画则完全继承了山海经的思维构造,时空一体、身心一体、物质精神一体。
那什么是归墟,归墟是个形而上的概念,大致的意象是极低极远极大极深极暗,众水乃至大海(全人类的群体意识的象征)生于此归于此。远古时代的人们突然认识到了亘古就存在一个超越个体意识的群体意识(死亡也就在里面了,墟也是坟),归墟的命名是为了记录和纪念该属于全人类的重大心理事件,可想而知,这一认知的真切感受对当时人们引起的震撼极其之大。
䃼充,古人的命名是代表了人自认为掌握、控制某一不可知的力量的重要方式。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时人创造从“大壑”神话到“归墟”之地,是为了解决共工撞山、水向东南之谜!为何这么说,且听阳Sir下文分解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
虽说共工神话回答了日月星辰每日不断西移、中国大地西北高东南低这两个自然之谜,但是同样留下了两个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1.被共工破坏之后的天地秩序该由谁来修复,又怎么修复?
2.江河之水皆向东南,势必会引发海水漫溢之害,为何却没有发生这种事?
第一个问题可由“女娲补天”神话解答(虽然这俩其实并无关联),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疑问,反映在屈原《楚辞·天问》中:“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对于江河一律东流,然而海水却未出现过漫溢之患,有过深刻疑问,所以为了解答这一自然密码,战国时期人们又创造出“大壑”——“归墟”神话来完美解答!
(一)大壑与归墟
大壑神话,最早出自《山海经》中,其中这样写道:在东海之外有大壑,是为少昊之国。少昊曾孺养幼帝颛顼于此,后弃其琴瑟。这里有甘山,甘水从其中流出,甘水则汇集成甘渊。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经》
关于“少昊孺帝颛顼”之事比较复杂,后面撰文再述。从这段记载来看,两点需要注意:
“东海之外,甘水之闲,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大荒东经》
“大壑”的确处于东海之外,也就是江河一路向东流的终点。此外,这里的甘渊,同样也是神话中的“羲和浴日”之地。
所以,它能成为“归墟”之地的源头就可以理解了:日出于极东海外之地,必然就是众水所归之处。
归墟之境
《庄子》一书中,也对《山海经》中的大壑,做了一番准确的描述:“大壑这个东西啊,怎么也注不满,怎么也流不尽”但是却几乎没怎么解释其中的原理。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庄子·外篇·天地》
有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大壑”,《庄子》也煞有其事地描述过,那么自然就有人开脑洞地展开联想的翅膀,还给它换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归墟”,从此,“归墟”就成为了与“昆仑墟”东西并列的两个神话秘境!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列子·汤问》
《列子》中说道: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之处,有一个大沟壑,实际上就是一个无底之谷,下面深不可测、几乎无底,名字叫做归墟,而八弦九野的水,以及天上银河,都注入其中,但是却总是“无增无减”
显然,这里的“归墟”正是在“大壑”的概念之上设想出来的。按照大壑神话创造者的脑洞:大壑从八方九天以及天上银河所接收的水量,正与“其下(即归墟)”所泄掉的水量是相等的,正因为二者之间达到了完美地平衡,才使得大壑之水,不盈不虚、无增无减!
(二)尾闾与沃焦
神话也得与时俱进,所以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又在“大壑”神话基础上,再次创造出了“沃焦”神话出来:
“大荒之东极,至鬼府山臂,沃椒山脚,巨洋海中,升载海日”——《神异经·东荒经》
这里的沃椒就是沃焦山,当然也有说法认为“沃焦”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像《庄子·秋水》中所说:
“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著即焦,亦名沃焦也。”
羿射九日此外,《庄子·秋水》成玄英疏所引的《山海经》中还提到了有意思的事:“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有点像孙悟空打翻太上老君炼丹炉,而后落在地上便成为火焰山的感觉。虽然在如今的《山海经》版本不见此记载,可能其当初所引疑为《山海经》郭璞注的佚文
而《神异经》也在这种说法上,进一步演绎,作为对“羿射九日,落为沃焦”的注解:
“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至阳之为质也。海中激浪投其上,翕然而尽,计其昼夜翕摄无极,若熬鼎受其撒汁耳。”
说是在东海之外的荒海中,有一座山峙然耸立,其上有熊熊火焰,且特别高大,正是因为其为至阳之物。每当有海中激浪拍打在焦炎山上,就会立马被蒸发掉消失不见,昼夜不间歇,就像是在滚烫的锅中撒上汤汁儿一个道理
显然,焦沃神话的产生,显然是为了回答“尾闾”把海水倾泻到哪里去的问题。既然沃焦是在尾闾之下,海水自尾闾泄下而注于沃焦上,即会化作雾气消散,由此也有“临尾闾而窥沃焦”的典故。
所以整体看来,神话片段之间是存在有机联系的,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正如共工、女娲、大壑神话系列,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对于宇宙自然之谜的一个完整阐释。所谓神话思维也正是如此产生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
看靠谱神话,涨正经知识,点个关注不迷路!
文/阳Sir的考古学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