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散人”?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
何为“散人”的深意?
在武侠文学中,这一词汇常常出现,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解读“散人”】
-
“散人”有时被描述为“平庸无用之人”,在《墨子》与《庄子》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意,当君子嗤笑并愤怒地称某些人为“散人”时,意味着他们被视为不懂真正儒雅或良善的人,匠石归家后,栎社树在梦中告诫他:“你怎会了解我这样的散木呢?”这里,“散人”指那些不具实用价值的散淡之木,亦或指那些在世间无所建树、无所依凭的人。
-
“散人”并非全然贬义,在某些情境下,它也指代那些不为世用、闲散自在的人,如唐代陆龟蒙在《江湖散人传》中所述,“散人”是心散、意散、形散、神散之人,他们不受世俗礼乐的束缚,被视为“时之怪民”,宋代司马光与清代纪昀的诗句中,“散人”又常被用来指代那些深藏山林、不问世事的隐士。
在武侠的世界里,“散人”往往与修道、悟道紧密相连,他们或许自谦为“平庸无用”,或许渴望成为“闲散自在”的人,这些修道之人,在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宁静时,常以“散人”自居或被称呼,如白玉蟾祖师自号“武夷散人”,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词也透露出散淡的生活态度。
“散人”一词,不仅是对个人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人生境界的体现,它意味着一种超脱、一种淡泊,是对世俗纷扰的拒绝,也是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无论是自谦还是自嘲,无论是平庸还是闲散,“散人”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态度。
武侠小说中的“散人”,既指那些在修行道路上的人,也指那些心怀淡泊、追求自由的人,他们或许平庸,但绝非无所事事;他们或许不为世用,但内心却拥有无尽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