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学习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区别?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区别?

wolekan 01-29 2次浏览 0条评论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区别?

王阳明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之比较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格物致知被视为探索人生智慧与道理的起点,要想了解人生的真理和智慧,就需要不断地去格物,即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这种格物,意味着推究事物的道理,当道理都被理解了,人的意志就会真诚,无需思考就能自然地反应。

儒家的终极目标在于成为圣人,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将格物置于首位,认为一草一木都有其道理,格物可以穷尽这些道理。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于是很多人开始摸索,王阳明作为一位想要成为圣人的儒者,开始了自己的格物之旅,他首次尝试格竹子,然而七天下来,没有得出任何新的道理,反而因病倒下。

经历格物失败后,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他强调,知道道理并不足够,必须做到才算真正的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属于哲学范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相较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了显著的差异,传统理学的格物致知强调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而王阳明则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他认为,格本身就是正心,即合乎天道、天理,即合乎本心,物是人在介入事物时的态度,格物也是诚心,四者不是独立递进的关系,而是过程的统一,王阳明强调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的观点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其传承之处。《传习录》中的序言明确指出,王阳明对于《大学》中的“格物”诸说,都是以旧本为准,所谓的旧本,即未经过改动的《大学》原文,王阳明认同《大学》中的格物理念,但对其具体实践方式有自己的见解。

在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朱子之学盛行,王阳明起初也是朱子学说的追随者,但他发现如果按照朱熹的方式去格物,即去探究外界客体之物的道理,很难达到圣人的境界,他在实践中发现,所谓的格物,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反省和体悟,是一种超越一切束缚后的醒悟。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的理念一脉相承,都强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但王阳明在实践中发现,真正的格物致知并非简单的对外界事物的探究,而是内心的反省和体悟,他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完善了儒家学说。

王阳明 大学
雅安农业大学是211还是985? 单位经常死人怎么回事?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